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日期:2013-10-08 09:14:23  发布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浏览量:1209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2012-2015

一、 专业基本概况

(一)专业现状

软件工程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点,2007年第一批招生,每年招生计划70人,现共有全日制在校生学生350人。

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0人,博士2人。

软件工程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5个(计算机软件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共有实验设备350台套,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

1.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国际化、工程型实用人才,而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工程能力与素养上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产业的要求。

2. 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对于新的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内涵的深入理解,需要教师能够走到省外,向其他高校学习,保证课程教学的执行与完成。

3、学术带头人和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还需要提高。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将本专业办成适应软件工程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既定目标,专业预期就业率达到95%,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本科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1.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1)专业定位

依据我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明确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

2)专业方向

本专业将立足于河南省及驻马店市软件产业的发展,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通过行业调研确定以应用软件开发,特别是Web环境下的软件开发为专业培养方向。

3)专业特色

根据我校“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坚持我校长期以来所确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强化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校内学习,完成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二阶段是第四年的企业学习,把学生全部派出到软件企业,直接进入企业项目组,承担实际软件开发工作,实现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软件工程相关理论和工程技能,具有运用工程化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研究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2)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发展规模

软件工程专业现有学生人数350名,拟年招生人数120名,规模稳定在400人左右。

(二)具体目标

黄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以卓越计划及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专业规模适度发展,年招生量约120人。

2. 学习和借鉴同类学校的应用型教学成功经验,构建“4+4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3. 坚持“3+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场景、管理制度、竞争压力、团队协作等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4. 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

5.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认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企业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

6. 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从“教导型”向“引导型”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 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通过产学研、企业导师进课堂等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

8. 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9. 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10. 力争把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内容

1.课程及教材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立足点,以学校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高起点进行课程建设。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梯队建设相辅相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围绕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覆盖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利用模块所具有的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可重组性,非重复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实现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

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实施的模块化教学,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将传统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

2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模块教学内容

针对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课程改造为面向特定能力培养的“模块”。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另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模块。

3) 融合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

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

4) 实现1-2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5) 教材建设

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采取教材选用和自主编写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按照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组织本系教师并引入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共同编写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优先选用,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在建设期内力争出版1-2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且水平较高的特色教材和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

6) 以教学手段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建立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使各门课程全面推进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争取获得一项省级教研立项;三项校级教研立项.发表教研论文8篇左右。

2.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数量足、质量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办好专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教师两条途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选派青年教师深入本地优秀骨干IT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学历和职称高、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来我院兼课或讲座。

2. 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脱产进修,到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培养或引进12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3. 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教学督导制和领导听课制,利用多种形式督促和帮助青年教师胜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学质量。

4. 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分别围绕专业发展方向组织学术团队,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5.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努力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合作培养关系,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赴国外进修和从事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力争使本专业4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能力或经历。

3.专业实验室建设

软件工程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因此,计划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力争在学校的支持下,在4年内,通过扩建和新建,逐步建设完成如下专业实验室:

1. 2013年,软件测试实训实验室(新建)

2. 2014年,面向企业场景软件工程实训实验室(新建)

3. 2015年,软件综合创新实验室(新建)

4.实习基地建设

计划3年内新建1家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新增5-1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双方主要的合作形式包括:

1.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3+1企业实训,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

2. 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

3. 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举行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讲座。

4. 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二)主要措施

1. 重视实践能力考核。在“理论+实验+自主学习”综合考核基础上,执行“实验成绩一票否决制”制度,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抓好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3. 通过大学生挑战杯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软件应用创新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修订、完善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 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

5. 加强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 全面落实“三段式”教学检查制度。

6. 充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7.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核发:0 点击数:1209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黄淮学院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所有
电话:0396-2853011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