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2016)
一、网络工程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几乎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个领域,网络的建设、维护与更新,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实用型网络人才在人才市场倍受青睐。有关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政府机构、企业网络工程建设潜在的人才需求在135万人以上。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市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员的需求,我校于2012年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测试、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6人,博士1名,在读博士3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学历层次较高。网络工程专业现有“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2012年招生50人,现有在校生共一个年级,47人,报到率为94%。
(二)存在的问题
1、工程型的专业教师欠缺,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
2、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较少,特别是综合性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际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改革,使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计划的制定更加符合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努力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壮大师资队伍,完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经过5年的建设,使专业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改成果、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本专业成为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的本科专业,并形成比较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要面向21世纪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前景,又要考虑本院培养的是适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培养出具有计算机网络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能力及网络应用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掌握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主动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了解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了解现代通信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等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2、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目标
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梯队建设相辅相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全部是学校的合格课程的基础上,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2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精选教学内容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出版1-2本自编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队伍稳定(专任教师15人左右)、结构合理(硕士以上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正教授3人以上)、学缘开放、知识结构优化的师资力量。在3年内实现所有教师的“双师型”培养;聘请1-2名优秀外校教师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引进3-5优秀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任教。在1个以上的研究方向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4、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目标
网络工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本科专业,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虽然本专业实验室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现有实验室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计划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力争在学校的支持下,在5年内,通过扩建和新建,逐步建设完成专业实验室。新建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存储实验室、扩建网络工程实验室,建立网络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5、教学运行与管理建设目标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有序,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教师能认真对待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效果比较好。专业的教学文档比较完备,管理规范。
6、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记载,有一定成效,每月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承担校级一项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工程项目。
三、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首先,既要面向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要注重我省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IT行业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网络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整体素质的要求,培养出地方急需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其次,实行“3+1”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要做到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使教学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和扎实性,主要培养学生“工程化”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意识,掌握“工程化”的基础工具。第二阶段为实习实训阶段,主要加强学生“工程化”的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工程技术”能力,重点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鼓励学生修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增加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复合成分,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其社会就业的适应性。
第四,在课程设置中,考虑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或增加,或者开设相应学科前沿的新课程及其应用类课程。通过调整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着眼于可行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措施
1、结合行业需求与我校的办学定位,明确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定期与网络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形成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2、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学工作思路,以学科及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3、制定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计划和相应配套措施,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稳定。
4、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认真落实教学计划;
6、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测评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机制、维护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三)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措施
1、专业所有必修课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2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要逐步完成课程资料库的完善工作,将课程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成一个整体,力争建立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体系。要实现将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学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课件,并争取在5年之内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化,保持不断更新,由学生自由查阅,能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答疑。
2、调整和优化专业课,减少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和特色,实行精品教学。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增加多元化专业选修课程,特别是以就业方向为主的专业选修课程。
3、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工学结合”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专业的校际交流,邀请校外的计算机领域专家及社会上的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增加学生和专家、学者的交流机会,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教材是课程建设中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教材方面,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院教材建设规划的相关举措,选用适合课程特点、课程发展趋势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国家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并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根据不同培养层次需要的辅助教材。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有特色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四)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选派青年教师深入本地优秀骨干IT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同时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学历和职称高、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
2、采用柔性引进方式。聘请企业经理、总工层次的人员当兼职教授;以兼课或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成为师资的组成部分,把工程实例、工程意识、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带到校园、带进课堂、传授给教师。聘请一线资深工程师进入课堂,与专业教师深层次合作,结合理论课程进行相关实训。
3、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脱产进修,到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4、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教学督导制和领导听课制,利用多种形式督促和帮助青年教师胜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学质量。
5、制订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高计划,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6、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作访问学者,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级研讨班的学习。
7、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并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努力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合作培养关系,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从事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确保每年不少于4人次的学术交流。
(五)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措施
1、继续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更大投入,新建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存储实验室、扩建网络工程实验室。建立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实习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场所。
2、继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至少建成3个院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通过严格执行实验、实践教学要求与规定,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课堂实验、参与企业项目策划、组织与设计,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改固定时间集中实习方式为假期分散实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实验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抓好毕业设计审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的工作,做好学生“一人一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优秀设计率。
5、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保证专业教学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需要。将利用专项经费每一门课程都配备外文原版教材。将使用专项经费订阅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专业期刊费采购各专业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一门课程的参考教材不少于3本,电子教案1份。
(六)教学运行与管理建设措施
1、制定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其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先进性。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制度文档齐全。
2、加强对教师档案、学生档案和教学文件的管理,确保教学相关信息的准确。
3、抓好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通过挑战杯大赛、物联网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度。
6、加强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全面落实“3+1”教学检查制度。
7、依据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实践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专任教师人人均过教学关,严把教学质量关。
8、充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七)教学改革建设措施
1、制定合理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每月至少开展教研活动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有记录。
2、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模块教学内容,针对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课程改造为面向特定能力培养的“模块”。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另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模块。
3、继续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和软件、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并积极开设创新性实验,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制订实验成绩考核办法,逐渐加大实践教学与考核的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灵活安排笔记、考勤、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考核项目;针对实验教学环节,增加预习、实验过程表现、实验笔记等过程考核项目。
5、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执行“实验成绩一票否决制”制度,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6、不定期的开展教学内容专题与创新研究,使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7、严格考试制度和考试过程管理,加强试题库建设。改革以往以分数论成败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实验与实践的评价主要采取“重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
8、大力推进按学期进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四、专业建设展望
在2012年开始的新专业建设期间,网络工程专业将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力争将网络工程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