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日期:2013-10-08 09:10:46  发布人: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浏览量:136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2-2015

一、专业基本概况

(一)专业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传统优势专业三年制专科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于200410月开始申报,20054月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当年招生计划120人,入学就读101人,报到率为84%。现在本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本科70人,现共有全日制在校生学生330人。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人,博士1 人,其余9 人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

依据我院“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计算机工程应用型。根据我校“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坚持我校长期以来所确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强化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校内学习,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二阶段是第四年的实习实训,到企业参与项目开发,直接进入企业项目组,承担实际项目开发工作,实现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能力为主的转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业实验室6个(计算机软件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实训室),共有实验设备350台套。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存在问题

1.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目前本专业工程教育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2. 双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专业带头人和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还需要提高。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育专业特色,力争建设期内达到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二)具体目标

1.构建具有“市场导向+职业能力+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教育为特色。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引进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提高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与企业积极沟通、互动,实施全面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学生在实践技能和工程设计实现能力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2.构建“专业素质+职业能力+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借鉴IEEE/ACM的教学计划、IEEE工程知识体标准SWEBOKWGSEET制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将课程划分为“专业素质+职业能力+资格认证”三大模块,以专业素质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将三类知识体系融合在一个课程体系之中。

3.培养“双语+双师+外教”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贯通中西的“双语”教学;加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队伍建设;将外籍教师请到课堂上,原汁原味的与“国际”直接交流。建设一支“双语+双师+外教”结构的教师队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坚持建设理论和实践并重和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培养出有国际视野、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4.建立适应培养目标的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配置主流技术平台和业界流行系统软件及应用平台,使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紧跟产业所采用的主流技术及平台。同时在校外与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校企、校所实习实训基地。

5.产学研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组成有学校、合作院校、实训基地、企业、行业协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三、专业建设内容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素质+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依托“双语+双师+外教”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设施,采用产学结合的管理模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与之配套的建设方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IT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创新实践能力和具备国际化视野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目标。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结合国内外IT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索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IT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大力度研究IT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制定出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要求:了解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概念和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较为系统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知识。

2.工程要求:掌握工程的思维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和工程实现方法,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教学模拟项目,经历构思、设计、实现、测试、应用、技术文档编制等阶段的工作,熟练掌握工程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

3.能力要求:具备获取知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适应学科发展能力等;具备需求分析和建模能力、设计和实现的能力、系统评审与测试的能力、项目管理的能力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和软件文档撰写能力。

4.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备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1、除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基础课程教学外,在教学安排中,实施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教学的并行推进。对公共外语坚持四年外语教学不断线。通过强化培养使大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四、六级英语水平考试。

专业外语通过将双语教学设置贯穿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教学中使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有条件情况下聘请适当数量的外籍教师授课,培养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和软件文档撰写能力,在外教的聘任中注重母语和外语并重的原则,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将工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将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按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原则,将课程设计、实验工程设计教学等有机统一,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崇尚实践、回归工程”的思想为指导,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理论基础课+基础性实验→专业基础课+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方向课+工程设计性实验→任选课+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

第一层次:基础课教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验内容紧扣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和实验技能。

第二层次:专业课程的课程教学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在相关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强化学生对骨干课程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工程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4个领域方向的工程设计。实验内容根据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设置,培养学生面向领域方向的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第四层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团队协作方式完成项目的研发能力和撰写文档、技术报告、研究报告等的能力。

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引进企业实际项目,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真刀实枪”实训实习的环境和机会。毕业设计按照“项目驱动”的方式组织实施,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指导,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团队,在团队中担任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全过程,切身感受与体验企业氛围与环境,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校内实验、实训实习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连接。

3.针对就业资格认证体系,增加特色课程教育

对国际通用的IT职业资格认证,如数据库方面的Oracle认证,程序设计方面的Sun认证,网络方面的Cisco认证,操作系统方面的Redhat认证,将就业资格认证考试知识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同时,由“双师”教师自编教材,或聘请计算机专家,以讲座等形式进行就业资格认证考试辅导。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习实训为手段的培养模式。

1.市场导向:面向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标准和我国国情,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国际化软件人才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的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相吻合。

2.职业能力:在加强理论与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借鉴印度NIIT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发展。注重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理论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人文素质系列课程、新技术讲座、“挑战杯”等课外科技作品制作、“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和“嵌入式系统竞赛”等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一旦毕业进入企业很快就会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3.实习实训:推进“课程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习”的“3+1”特色培养模式。前六个学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第七学期结合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实训,第八学期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岗位实习。教学实践中强化国际标准、国际交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能力培养,融入外语和职业素质课程、国际思维和企业文化训练,以适应IT产业发展需要,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IT人才。

(三) “双语+双师+外教”师资队伍建设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设一支“专职、兼职、企业、外教”多元结构的教师队伍。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担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聘请资深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工程实用性课程的教学;聘请国外专家、教授讲授专业课程。已聘请外籍教师10名,聘请企业教师5名。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

利用印度迈索尔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班戈大学等合作院校的科研和教学优势,按照国际化计算机人才的标准,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评估培养结果,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

四、主要措施

(一)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丰富教师培养方式和完善教师使用机制,不断加强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本专业专任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以及国内外同类院校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本专业进行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效机制,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精神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1.建立全方位的教师培养、锻炼、提高机制。为青年教师设立“导师”,指导帮助过好教学关、科研关。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培养提高,特别是选送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作高级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联合培养方式,积极接纳国内外同类院校及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的培训、交流和深造。

2.多重措施并举,培养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IT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在提高专任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国内外IT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参与并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指导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夯实教师学科基础,并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理念,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到科研院所或IT企业访问进修,以提高学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为青年教师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为教学导师,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到2015年,使本专业生师比争取达到161,专任教师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的高级、中级与初级职称的比例达到本科评估水平,形成一支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完善和推进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

1.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与建设的规章制度,并结合学院专业建设实际情况,补充完善部分相关的实施细则,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推行全面的流程管理,制定教材编写、教材征订、课程安排、授课计划审核、学生成绩查询和毕业设计等工作流程图,保证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率。

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由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教师及学生多方位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从期初、期中、期末对教学环节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3. 规范教学文件的管理。健全、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建立齐全、完备的教学档案。设专门的教学管理档案室,主要归档管理学校的教学文件及学院制定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学院各类处理决定、学院和各系(部)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任务书和指导书、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课程表、教学任务书、任课教师安排表、试卷、学生成绩、学籍处理意见以及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资料等。

4. 改革考试方式。结合课程的实际,以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采用口试加笔试、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公开答辩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无纸化等考核形式。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死记硬背、教什么考什么、被动应付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得到加强。

5.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在现有的课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测试+综合测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应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学生自觉提高素质与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的追踪调查。建立毕业生工作表现追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在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改进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对需要“充电”的学生提供坚实的大后方。

(三)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校舍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很好地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1.目前学院的教学、行政用房、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今后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做到思路明确,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很好作用;有稳定的实习基地,设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2.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和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核发:0 点击数:136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黄淮学院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所有
电话:0396-2853011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