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日期:2020-07-15 00:00:00  发布人: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量:56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20-2023年)
一、行业需求分析

    在世界经济环境加速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发酵的形势下,电子信息产业日益成为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而且会促使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
    据调查,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也有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机电、通信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由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方向不同,发展的速度不同,各地对电子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有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对电子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南沿海及广东一带。但是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层次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基本形成,电子材料、新型电池、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等行业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并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这势必会加大我省对电子信息类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及自身的条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电子系统设计及光电信息技术方向,使学生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及工程能力,在光电信息技术、半导体照明及节能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受到一定的专业训练,能够在这些领域从事设计、研发、系统运行与维护、设备管理与维修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专门人才。如何在各方向的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专业的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专业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性和应用性强,在全省光电信息技术、可见光通信和智慧照明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依托本专业建设有河南省智慧照明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光电信息融合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淮学院暨中山市中创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实验室,在平台建设和科研实力基础上已经走在前面。本专业目前与中关村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紧跟时代要求,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能在电子技术产业、科研部门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光电信息技术、智慧照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系统运行与维护、设备管理与维修,以及该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是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断提升在省内同行中的地位,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二)具体目标:
    1. 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对学生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培养模式;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专业指导教师加强指导,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培养人才理念,不断改进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2. 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职称结构和提高人才学历层次,3年内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40%以上,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 60%以上,形成明确的方向团队。
    3. 重点抓好 3-5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争 3年内有 2-3门校级和省级金课,鼓励教师开设线上课程;组织教师编写省部级规划教材,力争3年内至少有2项省部级规划教材。
    4.  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拓宽实验的综合性,力争2-3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2-3个专业方向实验室建设,2-3个工程软件实验室建设;争取与北京、广州、深圳、郑州、成都、重庆等城市的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现有内涵的校企合作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共同培养;继续稳定并拓展与驻马店本地及周边信誉度好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人才机制。
    5. 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积极参与省级、校级教育教学大奖赛、教育教学教改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发表专业教学研究论文 2~3 篇/年。
    6. 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力争实现省级、国家级奖项的突破;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孵化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孵化企业的创收和持续发展。
    7. 加强并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建立本专业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做到每门课程教学文件齐全;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要求专业班主任参加班会至少 4 次/学期。
四、专业建设措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开放式办学,与时俱进,以“科研引领教学、应用驱动创新”为发展理念,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一流平台、一流师资、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专业特色,提升内涵。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基于“重在培养、专兼结合、合理引进”的方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挂职,提升工程能力;引进企业工程师,优化双师队伍;柔性引进高水平紧缺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及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鼓励教授、副教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鼓励青年教师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聘请国内外优秀学者、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来校短期工作或讲学,从而带动我们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3.课程建设
    进一步开展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实行分类教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强化基础和理论教学。专业方向课程和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校企共建课程,针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推出新的教学举措。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课堂,校企合作打造金课,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案例化、项目化教学。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力争2021年申报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定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措施。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力争成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其他专业课程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方案不断改进提高;加强线上课程网站的建设。
    4.教材建设
    明确教材选用和建设规划与措施,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21 世纪课程体系教材和国外优秀教材,重点建设项目式应用型本科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现代化和立体化。
    5.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与措施,重点做好电子综合实训平台、电子创新工艺实验室的整合,研发综合实训平台;与知名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现有内涵的校企合作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共同培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
    6.综合素质教育
    营造良好宽松的育人环境,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创新计划、精心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7.教学研究
    明确教学研究方向,制订鼓励教学研究的具体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部级、国家级教育教学项目和平台建设。
    8.教学管理
    建立本专业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登记并保存专业培养计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以及 5 年内专业试题和试卷等;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评审规范。
    9.专业特色及优势
    遵循OBE人才培养理念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思路,突出专业特色,深化专业内涵。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有河南省智慧照明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光电信息融合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驻马店市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淮学院暨中山市中创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实验室,在平台建设和科研实力基础上已经走在前面。本专业目前与中关村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根据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和研究方向,专业已经在智慧照明、农业照明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专业将进一步在智慧照明、农业照明领域强化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核发:0 点击数:56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黄淮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396-2853011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