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日期:2013-10-08 09:17:35  发布人:郝名扬  浏览量:463

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2012-2015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对通信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为适应我省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校于2007年开始申报通信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计划为60人左右,现共有全日制在校生学生246人。近几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实验室改造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使通信工程专业得以较快发展,2012年被批准为“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建设点”。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3人,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8人,在读博士1人。近几年来,学校共投入160多万元购置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专业实验室6个(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交换技术实验室、通信综合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含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等11个实验分室,实践创新实验室1个,共有实验设备360余台套,基本可满足教学需要。

(二)存在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信工程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和数量还不尽合理,尤其是教授、博士等高层次教师数量还较少;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各种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还有待突破;教学科研硬件设施尚待进一步提高;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工作尚需进一步推进。

(三)发展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同时参考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具体指标要求,结合我校未来五年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确保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特色与优势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本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的通信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学工结合”,面向行业一线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形成以“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为结构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的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规划的建设周期内,将黄淮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示范性专业;使本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且具有鲜明特色,为省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密切联系相关企业 共同完善新版培养方案

成立由校内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各种形式,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技能为导向,制订培养计划。

2.重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广泛调研省内外通信信息类企业,对准企业和行业的要求,以工程应用为主旨,以创新课程内容为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课程新体系。

3.坚持并完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为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4.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实践。继续增聘企业高工、高管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以讲座、带学生做项目和指导毕业设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5.改革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环节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研教学互动,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强化教学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6.积累工程教育经验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设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方向拓展选课制,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等;坚持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专业建设内容

黄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以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河南省本科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并依据按以下基本内容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1.专业规模稳定、适度发展,年招生量60-65人。

2.通过学习和借鉴同类学校的应用型教学成功经验,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3.坚持“3+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场景、管理制度、具体岗位和团队协作等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工程建设、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4.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

5.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实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6.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从“教导型”向“引导型”转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依托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通过产学研、企业导师进课堂等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

8.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9.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具体建设措施

1.根据“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等各种形式,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明确本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技能为基本,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使课程设置和结构更加合理,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扩大学生专业选修范围,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与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统一,使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2)进行个性化培养,突出专业方向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把学生培养成至少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的人才,缩短与社会适应的距离。

3)重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以通信行业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本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4)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延续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信息。

2.优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理论、实践、素质、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整合现有课程,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解决删旧、删难、删偏问题,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和通信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以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为支撑的学科基础平台,拓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注重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

2)突出专业方向特色,调整优化专业选修课,增设学科交叉的选修课,强调通信工程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完善系统化学科专业模块。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继续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4)加强科研训练环节,以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相关企业的项目为支撑,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平台,从三年级开始,挑选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项目;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

对现有《通信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和《电路设计与仿真》校培精品课程重点建设的同时,对《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移动通信》等优势课程进行开发提升,实现1-2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4.教材建设

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采取教材选用和自主编写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在对优秀自编教材《MATLAB基础及应用》(北大出版社出版,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进行完善和再版的基础上,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组织本系教师并引入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共同编写更多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优先选用。在建设期内力争再出版1-2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且水平较高的特色教材和专业课程实验指导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专兼结合为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具有“双师”特色、结构合理、适应本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同时,继续增聘企业高工、高管为兼职教师,以讲座、授课、带学生做项目和指导毕业设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深化与企业导师的合作。下一步还将建立涵盖行业前端人才的数据库,继续增加校外导师数量,并完善校外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建立常规化的交流机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访问学习,加强知识更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选派教师到企业进修,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企业高工、高管的聘任,力争在3年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60%左右。通信工程专业师资建设目标如表1所示。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

现状

建设目标

建设方式

专业带头人

1

2

国内外进修,课题资助

骨干教师

1

2

国内进修,企业项目实践

教学名师

0

1

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研究

双师型教师

3

8

职业技能证书、企业项目实践

企业高工、高管

1

3

聘请、校企项目合作

兼职教师

2

4

聘任

3)建立涵盖以本地及本省企业为主的行业前端人才的人才数据库,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在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校企项目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

4)对教学梯队进行整合,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对学科研究方向进行了凝炼,成立了3G通信系统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嵌入式通信系统开发等3个方向的科研团队,确定了科研团队成员和发展规划。

6.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对准岗位要求,重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广泛调研省内外通信信息类企业,对准企业和行业的要求,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依据,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创新课程内容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淘汰低水平重复、陈旧性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淡化学科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先进性。在重组课程内容基础上,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突出专业特点为目标,对课程进行科学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重视讨论和交流,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鼓励并指导学生继续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7.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采取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展通信工程实习实训基地。

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努力开展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项目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实习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也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如《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和《实习成绩考核体系指标》。

8.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学校为主导,以系为主体,教研室和实验中心参与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方向拓展选课制,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等,为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严格教学管理,继续完善和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能实质性、制度性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专业教学督导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功效,完善教学监督和评价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坚持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核发:0 点击数:463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黄淮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电话:0396-2853011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6号